明天,如何养老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镇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老人进行肢体锻炼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 “无声革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是,我国老年人口总体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
通过接续努力,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老有所养的安全网正在织密筑牢,传统养老服务模式正升级迭代为现代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新时代的老年人将迎来高质量的多彩晚年生活。
传统养老面临冲击
西周《礼记·王制》曾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这或许是我国最早关于赡养老人的记载了。
孝敬老人和赡养老人,一直是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即使在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也没有忘了鼓励孝道,大多有“70岁以上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二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免全家赋役”的规定。
到了汉朝,“以孝治天下”成为施政理念,尤其是“举孝廉”选拔官员的方式,从制度上使孝养得到大力推广。
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存留养亲”制度,则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可谓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由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8.1%,亚洲老年人口的二分之一,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更为严峻的是,少子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不断降低的抚养比,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代际养老压力徒增,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
4月14日,在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花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医护人员在为社区老人义诊 (才扬/摄)
三张安全网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养老问题。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扎实行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养老保障的三张安全网——经济保障、健康保障、服务保障——正逐渐织密筑牢。
第一张网:经济保障网。
2009年,我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老年人由此开启了按月领“工资”的养老新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通过3年时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014年,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平等。
2018年,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2020年4月,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次上调5%。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16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是2016年以来连续第五年统一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第二张网:健康保障网。
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之间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我国“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90%及以上;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分别达到75%和90%;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比例、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比例分别达到100%”。
备受关注的还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有数十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从试点情况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能有效解决重度失能人员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问题,减轻失能家庭的负担,而且提高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第三张网:服务保障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救助型到普惠型,从以困难老年人为主到面向全体老年人,从以家庭成员提供服务为主到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转变。
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2016年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发布《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各级政府制定实施的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是多达300多项。
面对中国巨大且开放的银发市场,日本最大护理企业日医学馆、法国养老巨头欧葆庭集团等拥有先进养老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境外养老集团纷至沓来。
智慧养老发力
随着老龄社会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需求必将持续增长。
据预测,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比34.8%。届时,我国将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高位运行,社会抚养比稳定在90%以上。
面对上述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和服务供给匮乏的难题,中国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智慧养老。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这为加快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强大助力和重要发展契机。
此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大燕园等养老社区在服务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线上问诊、远程医疗等服务,启动了云课堂、云健身、云闪送,有效满足了社区封闭管理下老年人的各项需求。
与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相比较,智慧养老服务体现出服务容量大、能力强、方式新、质量高等优势。这不仅让老年人持续体验到了优质服务,更确保了所在社区新型冠状病毒的零感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由此可见,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是未来养老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能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水平,而且对于促进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升级,提升新基建与深度老龄社会的配适程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春市春城街道活动中心老人冯化庚在该中心台球培训班做示范
“三型养老”到来
根据《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到2022年,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到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全体老年人都能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未来5-10年,新中国第二次“婴儿潮”的高净值人群将逐渐步入老年。这部分老年群体学历高、收入高,对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教育旅游拥有浓厚兴趣。因此,新时代的老年人对美好老年生活充满期待,对养老品质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相对单一的“生活必需型”向丰富多彩的“参与型、发展型、享乐型”转变。
可以佐证这一转变的现象包括:一度被置于风口浪尖的广场舞成功“转正”,被确认为全运会比赛项目;老年大学里也是一座难求,不少老年学生不愿毕业,甘做“留级生”。
比如北京的快乐50老年兴趣学校,是北京市民政局的居家养老试点,据了解,该校的付费学员90%以上是老年人,学员年均课程消费在1000元以上,复购学员年均课程消费在2000元以上,复购率达到50%以上。
还有旅居养老,也将是明天养老的主要选项。
事实上,旅游已经成为银发经济社交娱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旅游人数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比重已超过20%,成为仅次于中年旅游市场的第二大旅游市场。
2018年,我国老年人旅游消费超过4000亿元。随着老年人群消费升级和补偿性消费需求的增加,至2021年,我国老年人旅游消费或将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增速可达23%。
旅游市场业内人士分析,十年内老年人将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他们当中每年将有约500万人出境旅游,到2030年该数字将增加一倍多。
追求健康长寿、生活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部分图文来源于会员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